1.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的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有什么影响?

2.当汽车降价潮无用时,取消限行限购才是最终答案?

3.新冠疫情下的汽车市场:限购"松绑"能否助行

分析汽车限购对于汽车营销的影响,汽车限购令对消费者的优缺点分析

请问汽车限购令限购:

1、汽车限购令是政府令,由政府办公厅下发汽车技术类、标准类是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制定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是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汽车车船税、购置税是国家税务总局计收,由各个地方税务机关制定本地区收费标准;

2、汽车燃油税由国家发改委制定标准,包含在燃油零售价中汽车审验、年检由公安交通管理局负责汽车运输、载客等标准由交通部负责制定和实施;

3、想申请购车的指标,首先需要符合申请条件。具备申请资格的话,可以在指定网站上填写申请表提出申请,也可以到各区(县)政府设置的对外办公窗口申请。

百万购车补贴

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的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有什么影响?

付于武、姚景源、李万里、邱宝昌、颜景辉等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接受汽车预言家采访时表示:汽车限购需进一步差异化、科学性管理;用系统思维解决汽车限购问题;提高流动性效率是放开汽车限购的前提;汽车限购应从临时政策向立法化转型;资源有效配置是根治消费与拥堵的核心。

作者?|?编辑部?编辑?|王鑫

●?●?●?

2020年是中国实施汽车限购政策的第十个年头。?围绕汽车消费和交通拥堵治理的问题,再次成为当下中国汽车市场关注的焦点。

汽车预言家分别对行业、协会、政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采访,来听听他们是怎么看待中国汽车“限购”的十年。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李万里,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汽车行业分析专家颜景辉等专家、学者在接受汽车预言家采访时表示:汽车限购需进一步差异化、科学性管理;用系统思维解决汽车限购问题;提高流动性效率是放开汽车限购的前提;汽车限购应从临时政策向立法化转型;资源有效配置是根治消费与拥堵的核心。

1

付于武:汽车限购需进一步差异化、科学性管理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

对于出台汽车限购政策,这是政府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目前,消费者既要享受汽车带来的出行生活,又要保障交通道路顺畅以及环境的改善。甚至不少城市也加入到限购阵营来,不排除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迫切性。其他城市在出台汽车限购政策时应该持谨慎态度。

但是现在汽车限购政策进入了第十个年头,消费者对于享受汽车便利和道路交通顺畅的矛盾依然存在。这就需要重新审视汽车限购政策,不能只限不管,搞“一刀切”。

综合来看,这应该需要堵疏结合,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科学地有节奏地引导私人消费。在管理的过程中,可以适度的进行差异化管理,比如针对新能源汽车、小排量汽车等进行政策倾斜管理。

2

姚景源:用系统思维解决汽车限购问题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

对于一些城市实施限购措施,我是一开始就不认同这种行为。这相当于过去人们吃不饱肚子,就搞计划生育一样,真正要填饱肚子应该进行改革开放。交通建设也理应如此。

我们不能因为道路出现拥堵就进行限购,最根本的办法应该研究如何加强城市管理、城市规划、以及道路建设,这是根本途径。参考国际市场来看,美国汽车千人保有量800辆,日本千人保有量600辆,中国千人保有量仅为170辆。可以说,限购限行政策带来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了遏制汽车消费潜力的释放。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多次强调用系统论的思维来看待问题,任何政策措施的出台所带来的影响绝不是孤立的。

今年是推出限购政策的第十个年头,如今更应该回顾这十年限购政策所带来影响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更应该对这项措施进行科学研究,找出新的方向。用兼顾、系统的思维来解决。

3

李万里:提高流动性效率是放开汽车限购的前提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委员会专家、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巡视员?李万里

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与现代化进度紧密相连,没有流动性就没有现代化,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现代化进度是有欧美模式可借鉴的,汽车保有量必须到达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使流动性适应现代化需求。这个过程中我们有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千人保有量。中国现在的千人保有量为160-170,即使如此低,一些大城市依然出现“车满为患”走不动的情况。因此,一些大城市采取了最快速的限购手段来确保现有流动性。从这个角度讲,出台限购政策也是地方政府无奈之举。

以现有条件来讨论限购能不能开放,我们就会陷入“无解”怪圈。实际上放开与否都无法解决一个更大的问题,即流动性的问题。

我们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人们的出行效率。即我们有没有可能来改变出行方式,使得流通性进一步提高。比如说共享,或者汽车制造商转型出行服务商,把前市场和后市场融会贯通合并考虑。但是现在来看,共享不是那么容易,出行服务商前市场、后市场融合在新的制造商环境里也不是那么容易,融合效果并没有那么理想。

整体来看,汽车限购是否能放开,就事论事是没有结果的,恐怕非得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通过改变现有思维、破除固定的周边条件,来考虑如何解决特有情况下提高流动性的效果。

4

邱宝昌:汽车限购应从临时政策向立法化转型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宝昌

汽车限购其实是地方政府身处两难境地做出的无奈之举。不限购会面临严重的交通拥堵、大气环境质量差等问题,限购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人们自主购买私家车的选择权利。综合大区域供需指标和交通拥堵的问题,以北京为代表的一些大城市实行了车牌摇号。但由于法规的不严谨性,导致很多人有空可钻,摇号过程中衍生出不少类似“假结婚”获得牌照的问题。

事实上,限牌作为地方性管理规定,需要依照相关法律来执行。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的立法法修改意见已经对地方政府规章权限进行了规范:当制定地方性法规条件尚不成熟时,如因行政管理迫切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政府规章,规章实施满两年需要继续实施规章所规定的行政措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也就说,如果地方政府现行限购规定取消不了,就应该通过地方人大讨论,形成草案,将其上升至更高的法律层面高度。

除此之外,还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红头文件等来完善现行的限购规定。比如北京可以借鉴上海的拍卖方法,拍卖一部分号牌;还可以对劳动模范,或者对城市建设做出突出贡献者等给予一些奖励指标,这将会是一种很实惠的荣誉。

5

颜景辉:资源有效配置是根治消费与拥堵的核心

汽车行业分析专家?颜景辉

以限购手段来治理交通拥堵,这是无奈之举,是谁也不想看到的,当然也包括政府在内,因为这毕竟限制了汽车消费。但是,目前尚未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取代这种政策。

以北京市为例,2010年12月23日,北京市出台《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俗称“限购令”。当时是想用行政手段限制一下,为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腾出时间空间。

纵观中国汽车发展历程来看,2009年中国真正的进入了汽车社会,在当年国家还出台过1.6升及下排量购置税减半的政策,这也刺激了当年的汽车消费。

如今,随着北京汽车限购政策进入到第十个年头,可以看到,汽车限购以及限行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交通拥堵起到缓解作用。但是,限购也带来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产生了一批新的汽车刚需群体。这个矛盾也需要相关部门,认真负责的解决。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当汽车降价潮无用时,取消限行限购才是最终答案?

一线城市刺激消费作用将更为明显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所城市交通室主任程世东表示,此次新政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一线城市体现将更为明显。

程世东表示,目前全国对新能源汽车限购的城市并不多,限购政策也比较宽松,从全国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来看,此次新政影响可能不会很大。但在一线城市,的确会刺激新能源车消费市场。但刺激程度如何,则要看具体的政策。有业内人士表示,“限购”是指控制新能源汽车总量以及限制购车人资格,新政中“不得限购”的表述,究竟是全部放开、随意购买,还是仅放开购车资格,或仅仅不再控制新能源汽车

总量,这将影响新政对汽车消费的刺激程度。

汽车消费新政倒逼交通治理合理化

此次新政考虑到了刺激汽车消费可能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影响。《方案》明确,已实施汽车限购的地方政府应根据城市交通拥堵、污染治理、交通需求管控效果,加快由限制购买转向引导使用,结合路段拥堵情况合理设置拥堵区域,研究探索拥堵区域内外车辆分类使用政策,原则上对拥堵区域外不予限购。

“限行限购本来也不应该作为城市交通治理的长期、根本性举措”,他认为,各级政府应该拿出合理的交通规划;提供更好的公共交通;打造更好的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吸引公众主动选择绿色出行。在小汽车的拥有和使用方面,也应该更多通过停车的市场化机制手段进行调整、引导。

“放开新能源车购买限制的最直接动因还是希望借此来拉动汽车消费的增长。”在陈艳艳看来,放开新能源车限购和缓解交通拥堵并不是完全矛盾对立的关系,机动车使用强度才是导致城市拥堵的根源。

放开新能源车限购后,如何避免导致拥堵进一步加剧?陈艳艳认为,城市管理者应及时通过提高用车成本等经济杠杆手段进行调控,例如,对驶入特定区域的车辆收取拥堵费、提高核心区域内的停车费等。

陈艳艳认为,交通拥堵问题突出的特大城市,短时间内取消新能源车限购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困难。这些城市更应该通过提供公共交通供给、优化出行结构等措施,引导市民减少对驾车出行的依赖。

汽车市场去年出现28年来首次负增长

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鼓励地方对无车家庭购置首辆家用新能源汽车给予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停车费等方面给予新能源汽车优惠,探索设立零排放区试点。

提到鼓励 5G 手机研制和上市销售。加强人工智能、生物信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手机上的融合应用。推动办公、等应用软件研发,增强手机产品应用服务功能。

新冠疫情下的汽车市场:限购"松绑"能否助行

3月6日,湖北省下场给到汽车消费相关补贴,至此降价潮正式开始。而随着降价潮陆续在全国发酵,相关的效应也在逐步显现。

3月17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文,降价潮可能引发一系列影响汽车市场有序发展的问题;

3月2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方面表示,降价处理库存,适当回收成本是正常经营措施,但不能因此沦为价格战。

随着时间进入4月,3月的降价潮效果尘埃落定,汽车流通协会的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62.4%,环比2月上升4.3%。乘联会对3月狭义乘用车的销量预测为159万辆,同比2022年3月持平。各大新能源主流车企的销量数据则显示,新能源车正在越来越好卖,而主要参与降价潮的传统车型们,十分落寂。

“降价潮的结果很清晰了,以至于它现在结不结束,是否结束都不太重要。”参与了4月1日电动车百人论坛的资深媒体人,如此评价。在当天的现场里,有不少车企掌门人聊到了降价潮的相关话题,尤其是深蓝汽车CEO的结论是行业价格战基本结束,但这并未成为行业的关注点,也没有在后续如王传福、余承东等的观点那样,被进一步传播发酵。

2023年过去四分之一,恢复经济这条主线里,动静最大的无疑是汽车领域。从1月的涨价潮,到2月的降价潮,再到3月的政府下场开启补贴,但汽车的消费增长预期本质上没有得到释放。

杭州探索解除限行限购,激起了新的水花

眼见得,单纯在价格方面做出新调整,其实已经没有太多意义。除非头部车企,特斯拉或者比亚迪主动下场掀起新一轮高峰,但它们即没有降价的理由,也没有降价的逻辑。整个汽车消费市场都在观望,甚至是很多在降价潮中买车的人感受到了新的焦虑。

靠价格无法实现增长,靠补贴等政策无法实现增长,换言之仅仅依靠企业在现有的玩法里,已经没有太多新的好办法。不过,就在消费者大多保持观望时,杭州的一条新闻冲上了热搜,事关汽车使用与消费。

3月31日,电动车百人论坛召开的前一天,杭州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正在探索取消“双限”,小客车限购、地面道路限行,一石激起千层浪。

限行、限购,这是在诸多城市里实行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到,在各地的此类政策调整新闻下方评论区中,都有着众多迫切潜在消费者的迫切表达。网络上的观点如此,现实中也有相应表达。2019年6月6日,发改委三部门曾发布方案,应该对汽车限行等方面进行松绑,而汽车限行的相关话题也总能引发广泛讨论。

当然,令人最为关心的还是,此次杭州探索取消双限是否可行,预期如何,以及能否引发其他地区的政策变化。

是否可行,预期如何?从当前的数据来看,是可以对其保有比较强信心的。

2014年5月5日,杭州开始对小客车实施双限。就在那一年,杭州仅次于上海位列相关媒体统计的“中国十大堵城”第二位,拥堵延时指数2.10,平均延迟时间、平均速度分别为14.47分钟、19.81 公里/小时。

2015年,杭州指数1.98,在高德地图与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联合发布的数据中排位全国第四;

2016年,指数1.88,排位第八;2017年,杭州排位第48;2018年,杭州指数1.65,排位第35。

在不同的数据维度中,杭州还曾位列中国第二堵的城市。如2016年城市交通延误指数2.01,但目前已经下降至1.6左右。

另外,再参考杭州近几年的智慧高速公路相关消息,随着沪杭甬智慧高速的不断完善,不分试验路段的道路平均车速提升8%、通行能力提升20%、道路拥堵时间降低10%、道路行车事故下降10%、救援时间缩短10%。这之中,除了对道路的合理调整、更多大数据的融入、智能化设备的应用之外,汽车企业对其也有暗中帮助。如,吉利汽车在这一时段中进入造车3.0时代,恰逢车联网等系统高速发展,吉利在之后推出PHEV技术ePro等方案里,也引入了根据路况车辆适当调整时速、驾驶状态等功能,不过这并未在全行业得到普及。

道路调整、法规调整、智能大数据的调整,让杭州从高拥堵城市,变成不太拥堵的城市。所以,基于这种表现来看,它探索取消双限,是中长期发展策略的落地结果。而除了杭州之外,也有不少重点城市在寻求相关的探索,如2020年12月南昌正式取消机动车尾号现行政策,1年多时间后,南昌在2022年9月发布,成为全国首个从“限行”到“不限行”交通拥堵指数“不升反降”的城市。

可以看出,基于部分重点城市的探索,以及近几年商务部、工信部对汽车限购等政策推动放松的方向来看,关于限行限购等政策的松动是有机会的,至于能否逐步扩散至全国,其实要看杭州这种城市的探索效果如何。如果能基于智能、大数据等方式产生高性价比解决方案,那自然是未来可期。

解除双限,就能真正刺激汽车消费规模?

交通拥堵在不断缓解,汽车销量的增长在之中也有变动。

汇总浙江省2019-2022年4年的汽车销量表现,具体如下:

数据源:达示数据,2019年,浙江省全年汽车销量165万台,仅次于广东、江苏排名全国第三,较2018年销量有所下滑。杭州市,2019年汽车销量45.82万台,较2018年有下滑,排名全国第8;

数据源:公安部上险数据,2020年上半年,浙江省汽车销量56.93万台,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排名全国第四,杭州的上半年销量为14.26万台,依然排名全国第八;

数据源:公安部上限数据,2021年全年,浙江省全年汽车销量165.2万台,杭州仍排名全国第八,销量43.4万台;

2022年全年,浙江省全年汽车销量181.8万台,杭州销量50.69万台。

从公开数据来看,随着智慧交通等方面的应用,道路的拥堵在不断降低,不过汽车销量的增长其实并不算特别明显。

汽车消费是一个整体工程,同时涉及当地的收入、经济表现,基础设施建设表现,城市规划表现,人口基数表现等。几者之间有着互相制衡,所以仅从当前的一系列数据来看,取消双限是会对车市有所刺激的,至少是比3月的降价潮表现更好,但刺激幅度有多少,尚难估量。参考2019年时贵州放开汽车限购时中信证券给出的数据,放开限购有望释放10万台的汽车销量增量,再结合贵阳的常住人口为600万人左右,其实能够看出之中大概的消费潜力如何。

目前限行限购的典型城市主要为,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深圳,人均资源都相对固定且有限,所以从双限政策取消角度来看,增长的空间也相对有限。另外,这一轮的降价潮里,也让人看到了消费者面对大量新生变动时的观望情绪很重,所以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即便是双限政策以超预期的速度全面放开,其面临的大概率是刚需人群购买后,更多遭遇观望。

政策刺激增长,但很多销量不该被拯救

降价潮也好,探索取消双限也罢,其实背后的指向性都比较清晰,即促进汽车市场的循环与增长,带动整个汽车市场的增长。不过,在此次降价潮的发酵中,还出现了除此之外的新信息增量,即国六A的切换过度需要更多时间和人群来转化。

在2023汽车流通行业蓝皮书论坛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沈进军表示:延长“国六A”车型销售期的相关政策或将于近期公布。国六B切换,国六A车型销售期延长,很快就会有相关文件出来,靴子即将落地。

多份网络公开数据都显示,当前汽车市场中约有200万台国六A排放车型待消化,如果按照原本国家规定的政策来看,7月1日之前它们都需要完成上牌,否则将无法进行销售。

200万的待消化数字是什么,这是个问题。

早在3月初的湖北降价潮开始时,我们已经对此进行了初步验证。首先,在此次降价潮开端的湖北省,东风旗下参与补贴的主流车型,早已完成了国六B排放的切换。早在2016年12月,国六A、国六B的排放方案已在环保部文件中出现,国六A在2020年7月1日实施,国六B在2023年7月1日实施。从国六A到国六B,有着3年切换期。同时,国内绝大多数车企基本都参与了国六排放的拟定工作。换言之,7年前,绝大多数车企就已经知悉了国六B排放在2023年切换的事宜。

以此次降价潮中的几款知名车型来说,早在2019年年末2020年内先出,神龙汽车(标致、雪铁龙)就已经给到了提前实现国六B的产品上市与宣传。本田亦是如此,2022年时推出的新车均能找到换装国六B动力的信息。同样是在2020年,东风日产也已开始提前切换国六B排放动力。

大众,也一样是在2020年就开始了切换,即便是斯柯达,也在2023年1月完成了切换。吉利全系国六B新品在2020年6月发布,甚至长城汽车在2019年1月就已经开始申报了满足国六B排放的皮卡车型。

基本上,所有的主流品牌都打出了关于国六B的提前量,那么,200万待消化的国六A车型属于谁,不算难以解答。

它们之中,包括放弃国产的菲亚特克莱斯勒,中规Jeep角斗士因排放受限在2023年年初降价12万,以及指南者、自由光等。不过,大多数车企的宣传资料中只出现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话术,并未具体说明是国六A或国六B。网络中很多人在购车后也开启了对真假国六B的讨论,因为很多人发现在车辆进行购买上牌时,相关的信息才会得到确定。

所以,200万国六A待消化的信息如果属实。那要么是一些不太好卖的车型,在市场中的存量;要么是很多车企在宣传中表示全面国六B,但还在生产国六A的车型,想要赶在切换之前完成促销。

上述两种,不论哪个,其实都代表的是相对落后的产品力或技术力。也因此,这类销量站在市场的角度来看,有没有必要被刺激和拯救,是值得讨论的。

当然,眼前我们不会看到什么明确的答案。这个答案,或许会在2023年7月1日前后浮现,那些不符合规则的车,因为数量的庞大,它的流向自然会比较明显。当然,如果延期策略成真,那则是另一个话题。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的汽车行业正迎来更多积极变化。

2月16日,《求是》杂志刊登了国家最高***的重要文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文章中,国家最高***指出:"扩大消费是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在稳定居民消费的措施中,国家最高***少有地明确指示:"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

国家最高***对汽车限购问题作出明确指示,无疑极大地鼓舞了汽车行业的信心,给身处寒冬中的汽车市场带来了极大的温暖。

车市受疫情影响严重

市场环境遇冷、多种政策调整、消费结构不断变化,让中国车市近两年开始从增量市场进入到存量市场。所有车企都在用尽浑身解数提升销量,但大多数都收效甚微,甚至不少品牌已经濒临破产边缘。

进入2020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爆发,车市的发展,更加举步维艰。

2月13日,中汽协正式公布了2020年1月份的汽车产销数据,数据显示该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8.3万辆和194.1万辆,环比分别下降33.5%和27.0%,同比分别下降24.6%和18.0%。如此大的跌幅历史罕见。

进入2月份,由于还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期,对车企和车企供应链企业而言,有相当一部分生产一线员工不能及时返岗,工厂一时半刻不能满状态运行。对下游经销商而言,一再推迟的开业日期,外出居民的不断减少,让公司的销售大受影响。

根据近日行业内流传的一张某大型汽车集团的销量预期分析截图我们可以看到,其预计全国乘用车销量2-4月份同比下滑幅度可能达到骇人的80%、50%和30%。如若成真,市场惨烈程度简直不敢想象。刺激汽车市场消费,已经刻不容缓。

限购政策有望加速松绑

疫情无情人有情,2月中旬,国家开始对疫情发起总攻,如今,湖北以外新增病例实现14连降,疫情形势不断向好。与此同时,国家也开始着手复苏经济,为国民经济把脉,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汽车产业的发展,自然而然的被摆在重要位置。

事实上,自2019年以来,为了稳住汽车消费,相关部委已多次在政策中提及促进汽车消费措施。2019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等10部委联合发布《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提出"优化机动车限购管理措施"以促进汽车消费。

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推动重点消费品更新升级?畅通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2019-2020年)》提出,已实施汽车限购的地方政府,应加快由限制购买转向引导使用,且各地不得对新能源汽车实行限行、限购,已实行的应当取消。

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了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释放汽车消费潜力"以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另外,商务部、发改委等十部委还发布《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提出涉及汽车下乡、皮卡进城等六项消费刺激措施。

与之对应的是,去年9月,贵阳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发布《关于废止有关贵阳市小客车号牌管理相关公告的通告》,正式取消摇号购车,贵阳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取消限购的城市。紧接着,广州市宣布将以摇号方式配置普通车增量指标1万个。同时,广州也已明确从去年6月起至2020年12月将增加投放小客车增量指标10万个。与广州同步,深圳也确定在原定基础上每年增加投放普通小汽车增量指标4万个。

如今,随着国家最高***明确指示要积极稳定汽车等传统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配额,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消费,汽车限购有望开始加速松绑。在持续低迷的情况下,限购松绑对汽车市场来说无疑会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

当然,在人口密度较大、社会资源聚集、交通拥挤度领先的京沪地区,想要完全放开限购也并不现实。但我们可以期待这些地方能够采取分步走的方式,先放开一部分号牌需求。

而除了限购松绑之外,还有很多成熟的办法可以推动汽车消费,比如在2009年和2015年两次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家都采取了部分税率减半的政策,实施效果良好。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占比较重的国家,且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相较美日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取消汽车限购再辅以其它相应政策来促进汽车消费,相信能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

写在最后:在此前中国经济加速崛起、市场逐渐放开、汽车价格不断下探的基础上,中国汽车市场已经经历了连续多年的销量"狂奔",只是在近两年才开始进入调整期,加上此次疫情影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已经在所难免。

所以,不论限购是否加速松绑,不论其它刺激政策是否会出台,眼下对车企而言,最重要的是苦炼内功,抓住市场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不断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提升自身竞争力。

毕竟,世间万物又怎能一帆风顺呢?此刻,如何应对挑战直接决定了调整期过后车企将以何种方式、何种面目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